天然铀采冶龙头中国铀业要来了。
11月13日,公司披露招股意向书,拟在深交所主板公开发行股票。本次公司拟公开发行24,818.1818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2%,拟募集资金41.1亿元,其中天然铀产能项目(共四个项目,合计募集资金投资21.84亿元)、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共三个项目,合计募集资金投资6.9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12.33亿元。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加速转型的浪潮中,一种被誉为"核能基石"的战略资源正悄然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这就是天然铀。作为核电发电的核心原料,天然铀不仅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更在"双碳"目标实现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壮阔画卷中,中国铀业作为我国天然铀资源开发的核心企业,正以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书写着战略资源保障与全球布局的新篇章。
铀业:战略资源的稀缺性与行业集中度本质:
天然铀并非普通矿产,而是关系国家国防安全与能源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其行业格局的形成,深刻受制于资源分布、技术壁垒与政策管制三大核心因素,高度集中是行业的本质特征。
从全球资源分布来看,天然铀的稀缺性与集中度尤为显著。根据OECD-NEA与IAEA数据,截至2023年1月,全球已探明且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kgU的铀资源总量仅为592.57万tU,且分布极度不均:澳大利亚以28%的占比位居全球第一,哈萨克斯坦(14%)、加拿大(10%)、俄罗斯(8%)、纳米比亚(8%)紧随其后,前五大资源国合计占据全球68%的储量,仅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三国便贡献了超50%的资源量。这种地理上的高度集中,从源头决定了天然铀的战略属性——谁掌握了资源富集区的开发权,谁就掌握了核工业发展的主动权。
在全球产量格局中,集中度进一步凸显。世界核协会(WNA)2022年数据显示,全球天然铀总产量为49355tU,其中哈萨克斯坦以21227tU的产量独占43.01%的份额,加拿大(7351tU,14.89%)、纳米比亚(5613tU,11.37%)紧随其后,三国合计贡献全球近70%的产量。企业层面,2022年全球前十大天然铀生产商占据了90%以上的产量,行业集中度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这种高度集中的行业结构并非市场竞争的偶然结果,而是由铀资源开发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高资本投入、高技术壁垒、长建设周期以及严格的安全环保要求,共同构筑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使得小规模企业难以生存。
中国铀业凭借稳定的产量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前十大生产商之列,2022年位列第六,是国际铀业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行业地位的确立也是顺应了这种集中度趋势。截至最新数据,公司拥有境内外探矿权6宗、采矿权19宗,通过整合中核集团旗下优质铀资源资产,已形成覆盖勘探、开采、冶炼、贸易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天然铀业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达93.35%,成为绝对核心的收入来源,彰显了公司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深耕。
这种高度集中的格局,并非市场自由竞争的偶然结果,而是由天然铀行业的特殊属性决定:其一,政策壁垒极高——根据我国法律,铀矿资源为国家所有,仅中国铀业及其子公司、合营企业可从事境内天然铀采冶业务,任何主体需取得国家授予的开发权及国防科工局核准方可进入;其二,技术门槛严苛——铀矿开采需应对“高碳酸盐、高铁铝、高矿化度”等复杂地质条件,且需满足核安全、环保的严格标准,小规模企业难以承担技术研发与设备投入成本;其三,产业链协同紧密——天然铀需经纯化、转化、浓缩等环节才能成为核燃料,而全球转化产能集中于少数企业,下游核电运营商亦因资质限制呈现高度集中,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的集中生态。
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核电的快速发展正持续拉动天然铀需求。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已达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至2024年,核电装机容量复合年均增长率达9.49%,尽管目前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1%,但随着“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政策的推进,需求增长空间明确。根据WNA预测,2024年全球反应堆天然铀需求量达6.75万tU,较2021年增长8.00%,其中中国需求量1.31万tU,占全球19.45%,位列第二,这一需求增量,正成为中国铀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境内外双轮驱动:构建全球资源保障体系
作为国内天然铀产业的主导者,中国铀业的竞争力源于“资源掌控力”与“技术壁垒”的双重支撑,其布局既覆盖国内优质资源,又延伸至全球核心产铀区,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境内资源拥有专营地位下的优质布局。中国铀业是国内唯一获准从事境内天然铀采冶业务的企业,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拥有17宗国内天然铀或铀钼矿采矿权,且均位于国内已探明天然铀资源丰富和优质的区域,境内天然铀资源控制量丰富,区位布局优势显著。
在产能结构上,公司形成了“以砂岩铀矿为主体、硬岩铀矿为补充、放射性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天然铀”的国内产能布局——砂岩铀矿采用先进的原地浸出工艺,资源利用率高、环保性强;硬岩铀矿则作为补充,覆盖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资源开发;同时,公司积极开展独居石、铀钼等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包括氯化稀土(稀土氧化物原料,应用于稀土冶炼)和四钼酸铵(钼深加工中间产品,应用于钢铁、冶金、化工),既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又优化了收入结构。
从经营业绩来看,境内业务为公司提供了坚实基础。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05.35亿元增长至172.7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8.07%;净利润从15.20亿元增长至17.12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6.12%;2025年上半年,公司延续增长态势,实现营收95.51亿元,同比增长18.74%,净利润8.71亿元,同比增长9.30%,经营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天然铀业务是绝对核心——2024年该业务实现营收15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的93.35%,直接保障了国内核电与国防领域的原料需求。
境外布局为全球资源掌控的战略延伸。为应对国内资源禀赋与需求增长的匹配问题,中国铀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形成了“重点布局非洲、亚洲等主要产铀区”的全球网络,既保障了资源供应,又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公司下属的纳米比亚罗辛铀矿是全球第六大铀矿山、第二大露天铀矿山,2022年产量位列全球铀矿山第六位,是公司海外资源开发的核心支点。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铀业的合作伙伴覆盖全球知名铀业企业,包括哈萨克斯坦的哈原工、加拿大的卡梅科、法国的欧安诺等,与大部分全球知名铀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这种合作既包括资源开发,也涵盖贸易业务——公司境外自产天然铀既通过中国铀业向境内客户销售,也销往新加坡力拓等国际客户,2024年国际天然铀贸易收入成为重要增长点,彰显了公司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能力。
海外布局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源获取,更在于政策协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与能源安全战略的结合点,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合作项目,既推动了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国际输出,又构建了多元化的天然铀进口渠道,降低了单一区域供应风险,为国家核电发展提供了更稳定的资源保障。
行业生态决定客户集中度
在铀资源开发这一特殊领域,中国铀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行业特性的理解与适应。
客户集中度是下游行业属性的必然结果。中国铀业客户集中度取决于下游客户,而下游核电行业的高度集中。根据我国政策,目前仅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四家企业持有核电运营牌照,能在核电站项目中获得控股权,核电领域参与主体门槛极高、数量极少,直接导致上游天然铀供应商的客户集中。
从需求端来看,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是国内唯一拥有完整核燃料循环产业的集团——截至2024年12月末,中核集团下属中国核电在运核电机组25台,装机容量2375万千瓦;在建及核准待开工核电机组18台,装机容量2064.10万千瓦,对天然铀需求量巨大;中广核铀业、国核铀业则分别为中广核集团、国电投集团下属核电站供应天然铀,自然成为中国铀业的核心客户。
这种客户结构符合全球铀行业惯例——核电运营商为保障燃料供应安全,通常在实际投料需求前数年签订中长期燃料供应协议,倾向于与少数核心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而非频繁更换供应商。中国铀业稳定抓住下游客户,体现了其在天然铀供应领域的可靠性与核心地位。
中核集团作为业内龙头,中国铀业与其的交易本质是核工业产业链协同的需要。中核集团覆盖铀矿开采、转化、浓缩、燃料制造等全环节,中国铀业作为集团内天然铀开发的核心平台,与集团下属单位的交易(如向中核集团采购天然铀、接受矿山服务等),既降低了产业链交易成本,又保障了核燃料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未来展望:乘清洁能源东风,铸战略保障基石
站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铀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核电在清洁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天然铀需求的长期增长趋势日益明确,公司凭借资源储备、技术实力和全球布局的综合优势,有望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行业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目前我国核能发电占比仍较低,2024年装机占比仅为2.1%,发电量占比4.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CNEA)预测,到2035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占比将达到10%,较2022年实现翻倍,核电产业增长空间巨大。世界核协会(WNA)预测,到2040年全球反应堆铀需求预计将增加至约15.05万tU,天然铀供需缺口预计长期存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铀业的产能建设与市场需求形成了良好匹配。公司IPO拟募集资金41.1亿元中,超过一半都用于天然铀产能建设项目,而项目投产后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资源保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核电发展的原料需求。与此同时,公司通过国际贸易业务积极参与全球市场,2024年度国际天然铀贸易收入达46.21亿元,为平衡全球供需发挥了积极作用。
伴随着全球核电发展提速(主要国家对核电持积极态度,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天然铀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铀业的国际化布局迎来新机遇。资源端上,依托罗辛铀矿及哈萨克斯坦等合作项目,进一步扩大海外资源掌控力,平抑全球铀价波动影响;技术端上,将国内成熟的各项技术输出至更多资源国,形成“技术+资源”的合作模式,提升国际话语权;贸易端上,扩大国际天然铀贸易规模,成为连接全球资源与中国需求的重要纽带,同时为全球核电运营商提供稳定供应,推动行业协同发展。
从行业发展的视角看,中国铀业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我国核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演进历程。公司在技术创新、资源开发、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铀市场的话语权,更推动了核工业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为核电技术"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将助力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
从行业趋势来看,全球铀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而中国铀业凭借“境内专营+境外布局”的双重优势,既能保障国内核电发展的原料需求,又能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规模扩张,其“国家队”的责任与“市场化”的活力将形成良性互动,为行业树立标杆。
在核电发展的东风下,中国铀业正以“战略保障”为根基,以“全球布局”为引擎,在高度集中的行业生态中稳步前行。其境内外双轮驱动的模式,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
展望未来,中国铀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IPO募资项目落地、海外产能释放,同时乘全球清洁能源革命的东风,依托技术创新与全球布局的双重优势,中国铀业有望进一步巩固全球前十大天然铀生产商地位,成为“以铀为本、国际一流”的矿业公司。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促进国际能源合作的进程中,中国铀业的国家队使命将更加凸显。


发表评论